西藏的气象、气候旅游资源
由于各地在气温上的差异,西藏的旅游景观在不同的地方显示出不同的季节特征。就气候而论,到西藏旅游,3—10月较为适宜,其中6—9月为最佳时节。 风,云,雨,霜,雾,霞,霞光等司空见惯的大气现象,在西藏不同的地方与特写的自然环境相结合,往往生产非常奇妙的效果,颇能激起游人兴致。由于大气的光学作用产生的蜃景也是西藏尤其是藏北常见的一景。
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,形成了独特而且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.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,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,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。“十里不同天”、“一天有四季”等谚语,即反映了这些特点。
空气稀薄,气压低,氧气少,含尘量和水汽含量少,空气干净清洁,大气透明度高,是西藏高原气候的重要特征。 在摄氏零度气温条件下,海平面的空气密度是每立方米1292克,标准气压是1013.2毫巴,而海拔3650米的拉萨市区,空气密度是每立方米810克,年平均气压652毫巴。
平原地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氧气250—260克,而西藏高原每立方米空气含氧量只有150—170克,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%至65.4%,因空气稀薄,气压低氧气少这种变化,初临高原者的身体机能尤其是心肺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应急反应,肌体这一调试过程的外在症状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高山反应”,医学界称之为高山适应不全证。其常见症状包括胸闷气短,心跳加快、头重脚轻,头痛耳鸣,恶心呕吐,咽喉不适,口唇发绀,鼻腔干燥,易流鼻血,失眠或浅睡等。高山反应的时间长短、程度轻重,因个人身体健康状况,肌体自我调节能力而异,与年龄长幼、身体胖瘦似无明显的直接关系。
大多数初次到高原者,经过短时休息便会逐渐适应,最多三五天后反应即可基本消失。有过高原生活经历者,反应相对而言较轻,适应期也相应缩短。反应略重者经过静卧、吸氧多会转好,少数人则需到医院接受治疗。吸氧气有助于暂时缓解胸闷一些旅行社、宾馆、旅馆、医院多有氧气瓶或供氧、充氧服务。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大的最强的地方,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。西藏的日照时数也是中国的高值中心,太阳总辐射值居中国之冠。拉萨每平方业地面全年接受太阳辐射19500千卡,相当于230—260公斤标准煤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。拉萨市全年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,故有日光城之称。由于太阳辐射强,所以紫外线也特别丰富。拉萨太阳辐射紫外线波段(小于400毫米)的绝对通过量是平原地区许多常见的病菌在这里难以生存、繁殖、生活在西藏的人患皮肤病和伤口感染的很少。
气温偏低,年温差小,但昼夜温差大。拉萨、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、武汉、上海低10---15摄氏度。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,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,而夜间气温降至摄氏度零度以下。拉萨,日喀则,昌都等地,夏季8月白天气温可达14—16摄氏度。阿里,那曲等地,夏季8月白天气温可达10摄氏度以上,夜间气温降至0摄氏度以下,小溪和小潭上结冰。每年6月,拉萨、日喀则中午最高气温可达27—29度,给人以盛夏的感觉,傍晚气温下降,人们又有秋凉之感;午夜气温降至0—5摄氏度,整夜都要盖棉被,好似冬季;翌晨日出后,气温回升,又仿佛春天。藏北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以下,只有冷季暖季之分,没有春夏秋冬的差别可言。藏北是中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。
7月雪8月冰,在西藏地区习以为常。藏北的黄金季节是6-9月,其间白天气温通常为7—12摄氏度,最高温度可以20多度。雨后气温会降到10度以下,夜里气温更低。西藏自治区各地的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,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,而且多夜雨,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,逐渐向西北背着递减到50毫米。
每年10月至翌年4月,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%至20%,从5月至9月,雨量从4.5月出藏东南部察隅、墨脱开始,降雨中心不断西移逐步扩展到拉萨、日喀则等腹心地带,至7月分西藏全境进入雨季,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雨季结束。多夜雨是西藏气候的一个特点。
西藏各地的夜雨率通常占日降水量的60%以上,拉萨的年夜雨达85%,日喀则为82%,唯西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区夜雨较少,约占50%左右。